4月6日,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的一处红房子里,放置着一台新型载人潜水器球舱。1955年出生的顾秋亮,和他的团队一起,在为这台潜水器的组装做准备。被称为“大国工匠”的顾秋亮,用一双巧手助力中国人实现“可下五洋捉鳖”的深潜梦想。
苦练内功,成就“两丝”绝活
在中船重工七〇二所,顾秋亮师傅正忙活着。深海潜水器载人舱部件是个球体,能容纳3人。他轻轻拭去球舱上的灰尘,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制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安装精度要求极高。如为了深海观测的需要,球舱的观察窗是有机玻璃,要和金属的球身浑然一体。两者之间的间隙要控制在两丝以下,才能保证在深水不漏水。这关乎每位深海潜水人员的生命安全,容不得一丝马虎。正是被称为“顾两丝”的他,带领装配保障组完成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组装任务。
顾秋亮之所以被称作“顾两丝”,是因为他人工操作的精度达到“丝”级。“两丝”是通常意义上的游标卡尺的精度,即0.02毫米,一根成年人头发丝直径的1/10。“两丝”绝活的背后,承载的是他对于技术的潜心钻研和琢磨。
1972年,17岁的顾秋亮进入七〇二所,当时他还是个顽皮的小伙。“那时很苦,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顾秋亮说,他一度要逃回家去。不过,师傅的耐心引导和教诲,让他渐渐静下心来。他扎实练习基本功,一块10厘米厚的方铁,他花几个月磨成5毫米厚的铁片,每个角面上量起来都要厚薄均匀。“那段时间,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顾秋亮说,磨完10多块方铁,两年后终于满师。他手上的活有了灵性,也得到了师傅的肯定。
冲锋在前,彰显“工匠”价值
2009年起“蛟龙号”开始进行海上试验,作为装配保障组组长,顾秋亮义无反顾踏上海试征程,冲锋陷阵在第一线。七〇二所高级工程师杨申申说,一次外面雨下得很大,顾师傅仍在船甲板上忙活。“只要看到顾师傅在船上,我的心就踏实了”,“蛟龙号”首席潜航员叶聪说。“蛟龙号”突破7000米深度大关,叶聪从7020米深海返回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昨晚,同志们只睡了五个小时,顾秋亮则更少。今天早上,我来到蛟龙边,他们已经做好了下潜前的准备。因为有了他们,我无所畏惧,无比自信。”对于顾秋亮来说,调试时,他并非没有压力,毕竟潜航员以生命相托。“哪怕是几千万元的仪器,那都是有价的,生命却只有一次,是无价的。”“没有他们这些大师级的工匠,所有的梦想都无法实现”,叶聪说,设计和图纸最终需要顾师傅这样的双手来“落地”,否则“蛟龙下不了水,嫦娥上不了天”,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在他看来,顾秋亮的价值“不低于设计师和科学家”。他们热切期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立志成为大国工匠。
愿做蜡烛,培育更多的“工匠”
一把锉刀一握就是44年,一头黑发如今已是霜白,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众多重大装备研制任务的顾秋亮去年退休了。但退休后的他仍心系科研生产,被单位返聘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这让他“学开车陪陪老伴”的规划显得有点凌乱。他报了驾校双休日班,“前8个双休日,被单位叫回去5次”,顾秋亮说,只要单位有事,他即便在胡埭学车,也得立马赶回去。驾校教练对他很有意见:“你还是真正闲下来了再学车吧。”
顾秋亮参加“蛟龙号”7000米海试时,妻子被查出了肿瘤,这一消息让他“掉下了眼泪”。同船同室居住的高级工程师姜磊介绍,顾秋亮是船上的“开心果”,那是第一次看到他流泪。但船在海上,电话也不通,顾秋亮只有等待。“他把心态调整得非常好”,那种顾全大局的精神,姜磊用了两个字,“钦佩”。半个月后,顾秋亮得到消息说,肿瘤是良性的,心头压着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被搬开了。
尽管已退休,顾秋亮的生活没一刻是空闲的。“我们的国家要强大,成为一个海洋强国,要有更多的工匠将图纸变成实物。人的天赋有大小,工匠精神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对国家和自己都要负责任。”据介绍,仅在702所,顾师傅就先后带了多位徒弟。顾师傅表示,将来即使不能带徒弟了,他还是会给更多的学生讲一讲工匠的意义。
《“蛟龙号”刷新深潜纪录锡城工匠“顾两丝”一双巧手建功》相关参考资料:
蛟龙深潜、蛟龙号深潜纪录片、深潜腕表、极限深潜、理邦仪器股票谢锡城、深圳市深潜教育、深潜 母船、深潜蛙人、深潜带氧气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