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18-12-18
昨天上午10点,周大伯来电爆料:湖墅南路夹城巷,一辆汽车倒车的时候倒进一家店里了,一个老人被撞伤送新华医院。张大伯艰难学车史:耗时1年半,花了2万块,科目三挂了5次。今年1月,张大伯第五次考科目三失败,按交规,要重新报名,从头学起。张大伯让女儿去买住院和护理用品,翻身枕头、夜壶……张大伯在杨大伯床边忙前忙后,兄弟,要方便的时候吱一声哈,我今天实在对不起你哦,让你受苦了……。杨大伯亲家公插话了:机动车那玩意儿,我们上了年纪的人还是不开的好,反应能力跟不上,那———家伙,速度又快……亲家公也是东北人。杨大伯亲家公对张大伯说。杨大伯跟儿子来的杭州,儿子40多岁就成为浙工大教授、博导,一个孙子一个孙女。
2018-12-1808:32
来源:杭州网
见习记者刘抗
昨天上午10点,周大伯来电爆料:湖墅南路夹城巷,一辆汽车倒车的时候倒进一家店里了,一个老人被撞伤送新华医院……
上午10点半,我赶到湖墅南路夹城巷的济仲堂大药房门口,车已被拖走,地上湿答答一片,有血渍。
事故发生在9点05分。
旁边汽修店小崔当时正在洗车,“‘砰’的一声响,我吓一大跳,回头一看,一个大伯趴在地上,捂着脑袋‘哎哟哎哟’叫。车底下一辆自行车都碾坏了。”
药店上班的王大姐和同事也吓坏了。“突然眼前出现一辆车,堵到门口了,哎哟,那一声响……躺地上的大哥半天不动,我们都不敢抬他。”
他们说,司机个头不高,一身黑衣,头发黑黑的,看起来也就50多岁。下车后神色慌张,脸都白了,当即掏手机打了120。
“司机是新手嘛,拿驾照才6个月,年纪也大了,可能把油门当刹车了。”
司机张大伯说着说着,泪水涌出来
昨天上午11点,我在新华医院见到受伤大伯。头上包着纱布,右前额擦破,刚缝完针,意识清晰,“我现在全身不能动,疼,脑袋也晕晕的”。医生说右后背肋骨骨折,头部刚做完CT检查,结果还没出来。
被撞的杨大伯,黑龙江人,儿子在浙工大教书,他和老伴在杭州带孙女。
“早上我送完孙女,从幼儿园回来路过药店门口,突然那么一下,我躲都没地儿躲……”
司机也是位大伯,站在一旁。“我没把油门当刹车,当时脑子清醒的。倒车的地方不是有个坡嘛,我轻点油门,没上来,又加了一下油门,哪知道车子失控了。”说着说着,大伯眼里有泪水涌出来。
“出了事,我会负责任的。”大伯说。
大伯姓张,瘦,头发乌黑。要不是他自己说,我真不相信他已经69岁了。“这车是女婿给我买的,花了60多万,功率比较大,3.6T。”
张大伯说他平时不怎么开车,开起来也很小心,老远看到前边有情况,就马上踩刹车降速。
昨天他接了一个老朋友,一起去看原先单位的师傅。“本来也没事的,当时在路口倒车,有辆车,鸣喇叭催我,我倒坡上不去,一脚油门给大了,没想到……唉!”
张大伯艰难学车史:
耗时1年半,花了2万块,科目三挂了5次
张大伯今年6月拿的驾照。他退休在家,住拱宸桥,平日帮忙女儿带带孩子。“有时候出门打车不方便嘛,家里车子也多。我精神还好,除了有点远视和老花。女儿女婿鼓励我学驾照,我是赶上了70岁的末班车(按照相关法律,70岁以上就不能再考驾驶证),练了一年多,才拿到驾照。”
谈起学车经历,张大伯自己也笑了,紧张神情也缓和了许多。
张大伯是2017年3月份开始学车的。
“开始报的手动挡C1,科目一(也称理论考),我在手机上刷题,死记硬背了1个多月,一次考过了。
“科目二(也称小路考)考了两次。科目三(大路考)考了五次也没过。”补考费600块一次。
今年1月,张大伯第五次考科目三失败,按交规,要重新报名,从头学起。张大伯想想算了,放弃。重新报名,选择了稍容易些的自动挡C2。
这次科目一科目二都蛮顺当,科目三又是考了两次,过了。科目四(安全文明常识)很顺利,一次过。
“考理论我都不怕,死记硬背,刷题就是了。考大路(最难的科目三)也是不断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的……”
说起屡考屡败的原因,张大伯说,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模拟夜间行驶,总忘记开灯,转弯忘打转向灯。有时速度挡位不匹配,有时是加减挡操作不当,有时直线行驶左右幅度过大……
张大伯说,他这个驾照学下来,总共花了2万多块钱。
“现在侧方停车还有点困难,其它都还好的。主要是一般道路上停车多,车间距判断不准。平时开开,剐蹭也有的,人没事也不打紧……”
“兄弟,你想吃点啥,我让女儿买来……”
中午12点多,杨大伯从急诊室转到住院部。杨大伯老伴、儿子、亲家也都赶来了。张大伯的女儿,跑前跑后,帮忙办理各项手续。
在住院部,护士说,没有多余床位了——空的也有,都是女客,怕不方便,只剩下一间VIP房。
杨大伯儿子有点为难,“这个费用上会不会……”
张大伯和女儿在一旁说,“房费不打紧的。”
“这间130元一晚。”护士说。
于是杨大伯住进了VIP病房。
医生来检查,杨大伯一翻身就“哎哟哎哟”喊疼。张大伯让女儿去买住院和护理用品,翻身枕头、夜壶……张大伯在杨大伯床边忙前忙后,“兄弟,要方便的时候吱一声哈,我今天实在对不起你哦,让你受苦了……”
“哎,老哥,我实在没地方躲了……”杨大伯说,“(开车)慢点来,安全第一。”
杨大伯亲家公插话了:“机动车那玩意儿,我们上了年纪的人还是不开的好,反应能力跟不上,那———家伙,速度又快……”亲家公也是东北人。
张大伯没说话,脸上写满了歉疚。
“老哥,我在这看着。事情已经发生了,你也放宽心,去整点儿吃的吧!”杨大伯亲家公对张大伯说。
张大伯摇摇头,“心里堵得慌,我哪吃得下……”
接着走到杨大伯病床前,“兄弟,你想吃点啥,我让女儿买来……”
聊到儿女都很自豪
下午阳光正好,年龄相仿的老哥仨聊起了各自的孩子——他们三个都是退休在家带孙辈。
“我就一个女儿,先前做电子商务的,女婿对我很孝顺。就一个外孙女,今年7岁,平时接送一下……”张大伯说。
聊到孩子,杨大伯和亲家公都很自豪。
杨大伯跟儿子来的杭州,儿子40多岁就成为浙工大教授、博导,一个孙子一个孙女。“大孙子上中学,他爸接送,小孙女上幼儿园,我来接送……”
聊着聊着,聊到最近很多杭州老人去海南过冬。
“本来嘛,这个季节去南方过冬挺好的,我们都走不开……”张大伯说。
“嗯,我们还是更喜欢和家人一块儿。”杨大伯说。
亲家公也在一旁不住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