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的驾考制度是一种松散的、弹性的制度。与其说这是考试制度,不如说这也是一种学员和考官,教练和考官的人际交往。
是否通过考核不以掌握“安全文明驾驶知识”为准,而以学员,考官,教练之间的密切程度为准。
当考官变成了监控器、语音指令、电子感应器后,作为规训手段的驾考制度才完全确立起来。学员和教练被完全“客体化”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监视器观测和评估着。给学员打分的不再是人,而是机器。是在这种情况下,学员和教练才进入了被规训和自我规训当中。
而驾培行业市场化也是1996年以后的事。在此之前,驾驶员培训一直由交通部门负责。公安交通部门既当裁判又当教练。老梁说:“我学车的时候,驾校都是公安局办的,由公安局里派人来做教练。我的教练除了教我还要到党委机关去开车,一天只有2个小时可以教我,除了这两个小时之外都可以让我自己用车练。”此时的教练相对学员而言,只承担传递知识的角色。
当驾校培训社会化后,驾校从社会上招募大批教练。教练工资与学员通过率挂钩,大多数驾校提供教练的基本工资都在较低水平上。
在这种薪酬制度下,教练需要尽量多地招揽学员。因此相对于学员来说,教练的角色变得复杂。而在不同的交往场景下,教练与学员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动。
丰教练对我说:“车上是教练,车下是朋友。”丰教练试图去与学员建立一种又威严又和睦的关系。但人际关系并不会随着车门的关闭和打开而变化。在大多数学员眼里,丰教练认真,负责,偶尔会凶一些,但却可以忍受。丰教练也因这些好名声而成为白牛镇最受欢迎的教练。很多白牛镇下辖村子里的人都会奔着丰教练的名声找他学车。
但在一次晚饭上,丰教练却用无奈的语气对我说:“技术学到手,教练不如狗。”他谈到了他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学员的交往。能长期保持联系的人不多。很多人领到驾照后就再也没有见过。
丰教练理想中的师生关系与现实中“教练不如狗”的慨叹正反映出驾校中的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某种张力。一方面,当今的驾校保留了师徒制的传统,仍然是情景化学习,教练演示,纠正,学员练习,实践。教练希望获得师傅一样的地位和尊重。
另一方面,驾校在市场化的洪流中被裹挟,驾驶培训不再是职业技能学习,而是市场化的培训。教练也不再是师傅,而成为了一个培训技术的提供者。师生关系中,有过去的影子,但师生关系,也被现实所塑造。
(文中地点与人物均为化名。作者李孟泽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本文改写自作者参与第十届青年社会领袖田野营撰写的田野报告。青年社会领袖田野营由新南社会发展中心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