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淑娟
会泽县:党建引领助农增收
在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浓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这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被誉为“万里京运第一站”。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白雾村坚持党建引领,把持续增加群众收入作为中心任务,依托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分层分类实施增收措施,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闯出历史文化名村增收致富新路子。
在深入分析全村资源资产的基础上,白雾村党总支结合实际确定了“梁子能源坝子菜、农旅融合促振兴”的总体思路,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了群众增收基础。
盘清“人”资源,发展劳务产业。白雾村抓住沪滇劳务协作等机遇,对全村3953名劳动力开展就业对接、技能培训、权益维护“一条龙”服务,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年均实现务工收入5800余万元,“白雾施工队”“白雾厨师”逐渐形成品牌。
盘清“山”资源,发展光伏产业。白雾村积极与华电道成有限公司合作,流转荒山荒坡410亩,发展光伏产业15.26兆瓦,有效实现“荒坡生金”。
盘清“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白雾村发挥水资源丰富、海拔适宜等优势,争取沪滇协作资金1150万元,建设稻虾、稻蟹养殖基地1100亩,年均实现产值1600余万元,曾经荒废的冷浸田变成了“聚宝盆”。
盘清“地”资源,发展蔬菜种植。白雾村利用坝子水利条件好、土地平整优势,争取资金12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绿色蔬菜基地1100亩,年均实现产值1500余万元。
如今,党建引领已经成会泽县促进脱贫群众增收的法宝。会泽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转移就业和教育脱贫,走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的发展路子。2022年,全县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10835元,增幅15。
通过产业发展“全要素组织化”,夯实脱贫群众增收基础。会泽县成立了产业发展党工委,建立“党组织 公司 合作社 党员示范户 农户(脱贫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249个,培育党员示范户4000余户,以组织化带动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全县建成80万亩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标准化基地、80条温氏生猪生产线、30万亩绿色蔬菜等一批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及生产线,夏季草莓全国市场占有率达80,软籽石榴打入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会泽鲟鱼鱼子酱成功抢占欧美市场,肉牛出栏居全省第一位,“传统产业 支柱产业 新兴产业”的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形成。
本报记者王淑娟
兰坪县中排乡:推广以工代赈模式
中排乡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西北部,曾经贫困发生率达44.7,居兰坪县最高。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中排乡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部署要求,通过乡村成立建筑公司或建筑队的方式,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参与乡村项目建设,有效吸纳群众就近就业增收。2022年,全乡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39万元,同比增长17.4。
中排乡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怒江州3年计划投入13.2亿元衔接资金推广“以工代赈”的总体安排,去年以来,中排乡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实施项目17个,投入项目资金5075.17万元,2000多名群众参与临时务工,已发放劳务薪资约650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通过突出政府主导,搭建灵活就业务工平台的方式,中排乡组建建筑公司、建筑队来承接项目,再以“以工代赈”模式实施。为破解缺乏资质和资本金的难点,在中交集团的精准帮扶下,以北甸村为试点,探索股份合作利益联结机制,采取“集团引资、致富带头人出资、村民入股”模式,成立了北甸村建筑施工公司。成立半年就迎来第一次分红,46名股东分红30万元,户均6521.7元;村集体经济分红8万元,给村集体经济带来同比160的收入增长。
“通过培训,我在宾川项目部务工,才一个半月时间,我们11名村民创收近10万元,技能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建设完工后,带着新技能、新思路回到公司。现在,我已经成为公司管理骨干,很乐意向周边同事宣传我的‘致富经’。”村民蜂国文说。
为了保证“以工代赈”模式有效推进,中排乡强化培训服务,着力培养建筑产业工人。今年,北甸村试点培养了60名建筑产业工人,纳入村建筑队,实现了“走出去”承揽项目稳定增收的目标。
北甸村试点成功后,中排乡“以工代赈”模式效果逐渐显现,实现了劳动力与“以工代赈”项目精准对接,项目筹备时间减少,管理用工成本降低,在解决就近就业的同时,有效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迈出了老百姓家门口就业发展第一步。(王淑娟)
兰坪县中排乡一景
澜沧县东回镇拉祜族摆舞
凤庆县二道河村一景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2年,云南省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上新台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见实效。
今年以来,云南省扛实政治责任,高位推动落实,全省上下形成“五级书记一起抓、党委政府共同抓、有关部门协力抓”的工作格局。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践行“项目工作法”,抓实项目库建设;践行“一线工作法”,有效推动力量下沉,促进提质增效;践行“典型引路法”,强化示范引领。
随着东西部协作深入推进,云南省88个脱贫县全部完成赴上海市对口帮扶区的调研对接工作任务。截至11月底,上海市财政援助资金到位38.18亿元,实施项目541项。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不断强化,省级定点帮扶走深走实,“万企兴万村”行动有力。
一年时间,云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通过抓实“巩固”,云南省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云南省坚持“三个动态”,及时消除风险。“政府救助平台”总访问量为1027.6万次,共收到群众申请41.1万件,已办结39.8万件,办结率达96.82。累计制定并落实2026万条到户到人的帮扶措施,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全省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5.21万户90.36万人,消除风险16.26万户61.54万人,守住了不发生整村、整乡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同时,持续提升“三保障一安全”水平,紧盯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帮扶政策落实,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大投入力度。
通过推动“发展”,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今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落实精准帮扶促增收,实现了全面消除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的目标。紧盯稳岗就业出台“促增收九条措施”“稳就业八条措施”,全省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对象共转移就业344.58万人,提升脱贫劳动力就业率促增收。推进“雨露计划”促进脱贫家庭稳定就业,今年“雨露计划”毕业生5.3万人,实现就业、升学、参军5.05万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增收,全省培育形成帮扶主导产业26个。1月至9月,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03元,增长8.0,比全省农民增速、全国脱贫县收入增速高。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增长达到18左右。
通过推动“衔接”,云南省正有序落实乡村振兴各项任务。按照《云南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的重点任务,统筹推进乡村建设。构建党委领导、部门负责、统筹推进、协调配合的乡村治理工作格局,建立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全省90以上的行政村运用积分制、清单制、评比制、网格化、数字化治理等典型方式开展乡村治理。
一年来,云南省总结形成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0种实践模式和13个典型经验等一批模板案例。各地因地制宜,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涌现,为云南省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记者王淑娟)
典型案例
澜沧县:持续培育特色产业
冬日的澜沧暖意融融,一片片高大翠绿的巨菌草在阳光下轻轻起伏荡漾,展露勃勃生机。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菌草循环产业示范基地,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东回镇回竜村村民刘佩一大早便来到基地做活计。他说:“我从今年7月开始到基地打工,每个月可领3500元的工资,公司还提供食宿,骑车2分钟就能到家。在这里工作不仅收入稳定,离家也很近。现在巨菌草正成为我们当地群众的致富草、幸福草。”
巨菌草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而成的高产刈割型禾本科狼尾草属植物,具有营养价值高、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等特点,是养殖肉牛的首选饲草品种。基地负责人介绍:“菌草一年可以多次收割,一亩巨菌草可以养活4至6头牛,产量是皇竹草的1倍左右,非常适合圈养肉牛的饲草供应。”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澜沧县引进中林中福(云南)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东回镇建设了菌草循环产业示范园,打造“政府+企业+农户”的产业推广模式,构成菌草新型绿色产业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不缺肥,养殖无污染”,建立菌草“以草代料”微生物农业种养的自循环体系。目前,该公司已在全县推广种植菌草3540亩,涉及全县18个乡镇,带动867户2514人,促进户均增收3000元。
澜沧县林业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经济资源优势明显。近年来,澜沧县进一步盘活林下资源,发展中药材产业,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在班利村林下三七种植基地,遮阴网下一棵棵三七苗长势良好。“公司应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种植管理系统,目前种植总面积有100亩,种植区域涉及2个村民小组,共计502户1740人。”澜沧田丰林下三七种植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泰介绍,发展中药材产业,农民最缺的就是技术。为此,基地采用“科技团队+企业+农户”的模式,吸纳固定就业13人,累计用工5000人次,其中脱贫户约3000人次,辐射带动409户,带动户均增收6000余元。
聚焦农业发展,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地域优势,澜沧县通过外引内联龙头企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等措施,充分发挥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和科技特派团的人才、科技优势,抓好茶叶、咖啡、甘蔗、畜牧、果蔬、生物药业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逐步形成了“种得好、产得好、卖得好”的良好效应,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本报记者胡梅君沈浩
腾冲市清水镇:做优做实“四篇文章”
走进腾冲市清水镇驼峰社区虞家营,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小院、一条条干净宽敞的道路,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厕所建在家里面,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寨子里面还有小公园……做梦都想不到,村里能变得这么干净,这么漂亮。”清水镇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村民赵家熬感慨地说。
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族村考察时指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两年多来,清水镇高标准编制了《清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云上司莫拉总体规划》《中寨近期建设规划》,规划聚焦“幸福·旅游 ”主题,农旅联姻、三产融合,做优做实做强做活“抱团取暖、股份合作、产村融合、村企联动”这“四篇文章”,致力构建产业联结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初步实现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强村与富民双促进。
清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四篇文章”就是握指成拳、培树品牌,做优“抱团取暖”文章;支部领办、社民合作,做实“股份合作”文章;茶旅联姻、共谋发展,做强“产村融合”文章;企业入驻、资本引路,做活“村企联动”文章。